原來天水圍有一個小後山 – 淋坑山,只需要大約三十分鐘就可以登頂。又簡單又易行,途中有很多小驚喜。

上山一點都不辛苦,但有很多不同小路,我們常常都估要行哪一條,我們想只要是向上行應該都是可以到達的,人人都有不同方法和嘗試。

陽光普照的一天。

行到山頂,看到有很多健體設施,全部都係人手搭建,山系健體設施,要將這些素材抬上山需要力氣不少。


山系健體設施,使用甚麼材料,如何配搭得既實用又美觀,都是一種美學。

山上風景,可以看到深圳邊界。


午後的陽光在樹林間灑落,站在陰涼的樹下享受微風。

下山後,我第一次看到這樣有趣的景象,當時以為是在曬衣服時,原來是在曬鹹魚。
同行者說的: 在山峯與山峯之間或者是上山的路,我們都會看到有石屎路,其實在很多年前,傳說是由居民一手一腳擔水泥搭建而成,或者是由居民開辟新路上山的。
大家自發共建,如齒輪般互相配合,建造各種設施,到現在好像大家都用得不錯。